家庭七座SUV对决:汉兰达加速稍快,日产探陆空间品质占优
毕业后进入汽车行业,已经习惯了风餐露宿的耐久测试、没日没夜扎根在试验场。但家庭身份的转变,也导致我在很多方面开始变化。以前总觉得“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做选择只需要顺从自我,现在成为丈夫、父亲,再加上父母渐渐老去,我的目标再也不像以前一般随性,家人成为生活的重心。
买车这件事也是同样的道理。以前看车,除了价位的影响外,我追求纯粹的驾驶感受,想要更多的激情、更多的力量,加上自身工作经常进行车辆的动态评价,就更忽视其它方面的平衡。
最近的生活回到家人身边,需要重新购置一台SUV,让我有了为家庭选车的机会——放到几年前,日产探陆、丰田汉兰达这类车型,根本不会出现在我的备选名单里:首先我压根用不上这么大的车,其次舒适性对于我来说并不是核心诉求。但是现在我的心态完全不同了,家庭的“壮大”,又是家里唯一的“司机”,家人乘坐的舒适度成为首要考量的因素。
所以这次我找来日产探陆380VC-TURBO四驱智驾版、丰田汉兰达2.5L双擎四驱精英版,以30万落地的预算深入考察一下,七座SUV的家用天花板,如今在什么位置。
01
燃油动力保持克制,混动质感有待优化
把这两台车作为备选,首先当然是看重了它们的尺寸,尤其刚上市的日产探陆,5130mm、1981mm、1767mm的长宽高,视觉上明显要比丰田汉兰达大上一整圈,设计上凸显的气场更强,从尺寸上看我感觉是能驾驭的上限,轴距比汉兰达多出50mm,7座版本也是适合我这种多人家庭的配置。
我以前测试一台车的时候,动力性是其中重要的评价项目:动力性绝对要足够,最好有较强的加速感,这样在路上行驶时才能有一定的快感以及从容感。
结婚有小孩后,刚开始我依旧和以前一样,经常大油门超车,但每次都会被老婆给“教育”,她一句“头晕、慢点”比限速摄像头还好使,自然就让我把脚从加速踏板移开。
这次选车,我更想要柔和平顺的动力输出,不需要绝对的“暴躁”。试驾日产探陆和丰田汉兰达,探陆的2.0T发动机在绝对动力的主观感受上,比汉兰达2.5L双擎的“电四驱”要克制一些,但是探陆的动力给人感觉更循序渐进,没有电机带给乘客体感上的瞬时加速度,所以从根本上两者的性格就有所区别。
我们也测试了两台车的0-100km/h表现。运动模式下,丰田汉兰达的双电机在起步时抬头动作明显,车轮还略微打滑,加速感没有迟滞,瞬间最大G值可以拉到0.54G,最终汉兰达双擎的成绩定格在8.06秒。
而日产探陆即便把转速稳定在2000rpm再弹射起步,出发瞬间姿态依然相当平稳,几乎要1秒后扭矩才喷薄而出,0.52G的加速G值就是这个时候才爆发,并开始源源不断地推动多了近100kg整备质量的车身前行。
我感觉即便开启运动模式,探陆依然对9AT变速箱给予了足够的保护,所以压制了成绩,但它最终也跑出9.47秒,对于家用SUV来说足够应付大多数场景。
日常驾驶时,当我把探陆持续以50%的油门开度深踩下去,2.0T发动机体现出厚积薄发的优势,到了中后段时依旧有足够的加速度,这么大一台车能保持这种力量感,会让我觉得它有比较轻快的姿态。
而且日产2.0T的动力输出,虽然不会让驾驶员感觉到汉兰达起步时略显野蛮的暴力,但对于乘员来说舒适性会更好,毕竟电机输出瞬间大扭矩的特性,如果控制不好难免会让坐车的人犯晕。另外在加速时,汉兰达发动机介入后的声音有些干瘪,也没有探陆双层夹胶车窗带来的车舱静谧感,这也是影响行驶品质的重要因素。
而且在制动方面,日产探陆在体格更大、重量更高的情况下,100-0km/h的刹车距离控制在38.64米,同样场景下丰田汉兰达需要41.48米,刹停用时长了0.1秒、瞬间G值也低0.05G,主观上我的感受是探陆的制动力持续更稳定,制动末端的拉扯感更小,电子辅助介入对踏板的干扰也更轻微,对于紧急情况下的制动操作来说,探陆会友好一些。
02
操控不是目的,舒适才是真谛
对于5米级别的家用七座SUV来说,日产探陆和丰田汉兰达肯定都不会去追求操稳取向,尤其当我在试驾时通过几次单移线、双移线等动作的尝试后,就能感觉到它们在激烈操作下的极限不高。
以前我肯定更倾向于操稳取向调校的车型,更乐于追求转向响应的灵敏以及迅速,但是这种感觉对于乘员来说又是灾难,驾驶员轻轻输入的转向动作,车里其他人可能就已经东倒西歪,我得想想老人、小孩是否能经受得住这种机敏的操纵性。
日产探陆相比于丰田汉兰达,转向手感上比较的话,它的手力虽然轻便,但是在转向以及经过弯道等场景时,还能够给人一定的反馈,让你清楚知道车辆所处的状态,不会像汉兰达过于追求轻便,失去了对路面的感知。
而且在中心区的响应上,探陆没有给人很“贼”的感觉,会有相对合适的横摆和侧倾响应,让坐车的乘员有适应过程,舒适性比汉兰达稍好一些。尤其在山路上行驶,只要是不进行特别大的转向动作,探陆的前后轴支撑足够应对,有合适的侧倾角度和侧倾速度,控制得当就不会让人感觉到害怕。
两款车对比,日产探陆和丰田汉兰达整体的侧倾水平相当,不过汉兰达的侧倾速度相对更快,给人的感觉显得比较突然。
对于底盘平顺性来讲,日产探陆在车身控制上比丰田汉兰达到位,体现出来的舒适性也更好。
在一些破损路面以及坑洼起伏路面上,探陆对于俯仰、侧倾的控制优于汉兰达,汉兰达尤其俯仰的感觉特别明显,让人很难稳定坐姿。反而对于一些大冲击,因为都是偏舒适的底盘调校,两者的触感、能量感其实都不错,探陆初段会相对更柔和些,能够很好缓解冲击带来的感受。
这一点对于日常户外出行是挺重要,城市道路条件比较好,大多数车辆平顺度都没多大问题,但走到颠簸路时就能感受出区别——本来一家人高兴地去户外玩耍,结果还没到地方已经被晃得七荤八素,游玩的心情自然差了许多。
还有一点日产探陆也表现得更好,就是它的四驱标定相比汉兰达有更多的模式选择,对于常见的户外路况会有更好的适应性。探陆可以在自动、经济、运动、沙地、泥地/车辙、雪地,6种不同模式中调整,而汉兰达对于越野情况只有一个“TRAIL”模式可选,想用一种标定应对所有越野路况,肯定不如有针对性的定向标定。
试驾时,我专门找了一段非铺装的大坡度土路,目测坡度在30%以上,加上泥土松软的影响,攀爬难度不算小。日产探陆可以调整到沙地模式控制抓地力,相较汉兰达就有优势,坡中起步时由于前轴的附着力变小,汉兰达的车轮很容易就出现打滑,而探陆一方面扭矩发放更精细,并且检测到前轴打滑时,也能感觉到动力分配的变化,很快就做到平稳起步。
总体来看,日产探陆相较于丰田汉兰达,在操稳动态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舒适性是强于汉兰达的,加上日常动力表现的差距,双擎也没有形成绝对的优势,考虑到现阶段动力输出的平稳、平顺,会比瞬间绝对动力带来的体验更好,加上探陆的底盘舒适性有优势,综合体验下来,在两台车中选择一台家用七座SUV,我更倾向于提供舒适感的日产探陆。
不过这仅是从驾乘体验出发的答案,毕竟花30万买车对大多数家庭也不是小数目,所以静态感受也同样不容忽视。这方面我确实谈不上专业,所以这次还找来了有多年汽车开发经验的材料工程师朋友,让他也给我一些建议。
03
人机工程注重细节,空间布置展现实力
根据这位朋友的意见,我大概能从人机工程和空间布置上,对日产探陆和丰田汉兰达有了一些深入认知——比如前段时间就有个话题,“大家开车时为啥喜欢把手臂探出窗外”,虽然我没有这个习惯,但经常将无处安放的手臂枕在宽大的门板扶手上。
探陆几乎是做到了同级别最宽、最长的平直扶手,再搭配厚度合适的复合泡沫层,所以将手臂搭上去会拥有非常好的舒适性。反观汉兰达在同样的位置做得窄而短,枕上去会感受到门板的挤压,舒适性略差。
驾驶席右侧的中控箱上,探陆也拥有宽大的扶手盖板,用于手肘支撑,而且探陆直接是大平层,给前排的驾乘双方都能提供良好的舒适感,汉兰达的分体式前后滑动开关结构,两侧手肘依靠位置刚好留下了结合的沟壑,穿比较薄的衣服时可能触碰到这个不平整,舒适性会比探陆差一点。
在同等价格的配置下,探陆是有真皮方向盘的,目视起来更好看,手指还能体会到真皮的肌肤之亲,而汉兰达的精英版还是塑料方向盘,显得有点寒酸。从方向盘上的多功能键盘区也可以看出,日产探陆智驾版配备了ProPILOT的L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通过右侧的小蓝圈一键激活,可以实现全速自适应巡航、并线辅助等基本操作,而汉兰达精英版则在方向盘上留下了光秃秃的黑色塑料板。
这只是两者在智能座舱差距的一部分,日产探陆不光使用了全液晶仪表盘,中控屏幕还是12.3英寸的2K触摸屏,不论在外观设计还是UI布局、操作流畅度上,探陆都比汉兰达的“小电视”要更协调、好用,语音交互的功能也更全面。
同时,探陆的多功能大屏还保留有一键开闭和调节音量等按钮,更为方便,汉兰达在中控区域只有全触摸调节。好在两台车都保留了足够多的物理按键,对于传统消费者来说上手会更容易。
当然,选择合资中型SUV我更追求大空间带来的舒适性,家用七座车必备的也是座椅多场景变化的方便性、易操作性。
座椅多功能的组合,探陆不光具有全座椅放平的大床模式,也可以只结合前后两排,将前排头枕取下放到纯平,与二排座椅坐垫接顺,再结合二排靠背角度的调节,在车内躺倒,适合一些短途旅行的小歇。汉兰达虽然后面两排可以纯平放倒,但是第一排靠背只能实现小角度调节,不能与中排座椅平整衔接。
探陆和汉兰达同样都是2+3+2的七座布局,都只能从侧方位进入三排,但在操作方式上有着显著的区别。探陆是EZ entry的操作模式,可以站在侧面一键启动,二排座椅自动前倾滑动,留出足够大的距离进出,非常方便。
而汉兰达是通过三个侧面的操作手柄,需要结合轮流操作才能把二排座位前移留出进入的空间,程序更复杂。
从三排下车的方便性来看,探陆在二排靠背上也有一键解锁的EZ entry进出模式,只需要一键按下就可以展开出口,而汉兰达需要通过肩部解锁按钮调节靠背角度,再手动推出,操作流程不如探陆便捷。
从二排座椅同样放到极限位置的空间来看,探陆后排明显更方便进出,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汉兰达虽然车顶更高,但是进出时却更容易顶背。而且探陆的二排安全带下部固定点靠近侧围钣金,并且进行内凹隐藏,汉兰达设计则远离侧围,进出时容易绊脚。
另外按照国内驾乘习惯,我会选择让家人从右侧上车,而汉兰达的第二排右侧是更大六分座椅,全手动操作更笨重,对比之下探陆的右后侧是更小的四分座椅,操作明显轻巧许多。
进入到第三排后,在头部空间方面,靠背角度调整到同样的范围,探陆明显还留有一定空间,而汉兰达已经抵到头顶,这主要是探陆在顶棚位置更平整。在三排座椅头枕的舒适性上,探陆在保证空间的同时,尺寸更厚,更能提供舒适的支撑和保护,而汉兰达的偏薄,容易感受到头枕里面的硬物。结合三排坐垫乘坐角度可以分辨出,探陆的膝盖角度更平顺,乘坐舒适感更强,汉兰达的膝盖角度明显更弯曲一些,这主要跟汉兰达的坐垫更矮,坐垫厚度更薄有些关系。
在三排侧窗面积上,探陆提供了比汉兰达更开扬的视野。而且探陆具有可开启全景天窗,并且提供电动遮阳板,汉兰达精英版则没有天窗。
把关注重点放在座椅舒适性,同等价位下探陆前排提供电动座椅,主驾不但有高低四向调节还带有两向腰托支撑调节,同时还能提供座椅加热,表皮材质也使用了打孔表皮。汉兰达精英版前排只能手动调节,不容易调整到舒服的坐姿,座椅材质上虽然使用了更透气的织物材料,但无论在目视的缝线风格上,还是体感上,又或是后期的清洁打理上,依然是皮革座椅更具有优势。
还值得一提的是,探陆在前后两排的四个头枕都提供4向调节,这一般只有在更舒适的MPV上才提供,而汉兰达就不具备此功能。
最后是储物能力的区别。在前排储物空间方面,探陆使用了悬浮式副仪表板,下层还有镂空储物空间,汉兰达此位置是封死掉的,不过丰田保留了经典的中控台夹层设计。
两款车的二排座椅都提供有可支撑手肘和储物的中央扶手,探陆相比而言多了一个手机储物槽,同时也配备了收放的拉带,汉兰达在这个细节上显得不如日产设计用心。
探陆在二排门板上的储物设计也更具有优势,除了常规的下方门袋储物外,还在门上的扶手内有两个很大的储物空间,放置大型水杯时取用更方便,满载长途出行时,也不需要为不能打开扶手杯托而发愁。
在后备箱的部分,除了实际装载能力探陆纵深和开口都领先,最让人惊喜的是它还提供了任意角度悬停的地板盖板,取放物品更方便。汉兰达就没有这个设计,要么需要一只手帮忙扶助盖板,要么需要全部把盖板放倒。
总结来看,探陆在人机工程和空间布置上的优势在于:
1. 方向盘、座椅、门板、扶手等地方使用了更高档次的皮革包覆,舒适性更强;
2. 前中排的拓展储物空间更出色;
3. 二三排之间的进出空间和操作便利性更方便;
4. 座椅变换的场景更丰富,适合家庭短途出游使用;
5. 三排的乘坐姿态和头部空间更出色。
04
驾仕总结
通过这次的对比体验,丰田汉兰达印证了我之前对它的印象—— 一台十分平衡的“水桶车”,无论造型、空间、动力都能处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上,这样全面的综合能力,也是过去十余年里连续三代汉兰达产品,可以在国内持续热销的核心因素。
事实上,日产探陆给我的惊喜更多一些。
首先在价值体系上,汉兰达的入门级定价就可以选择舒适、智能配置几乎拉满的探陆次顶配车型,对于我这样理性的工科男而言,很难忽视真金白银带来的诱惑。
其次是驾乘空间上的差异。虽然很难轻易肉眼分辨两款车的空间优劣,但探陆明显更看重乘客的体验,不仅上下车便捷度更好,而且第三排乘坐的舒适性也明显好过汉兰达,另外日产在车内布置了24个储物空间、座椅组合灵活、后备箱容积更大,这些也是日常家用过程中影响便利性的方面。
最后一点,依然离不开我看重的驾驶体验。虽然探陆和汉兰达都没有追求极致的驾控乐趣,本质还是以舒适性为核心考量,丰田双擎的双电机也有更好的动力响应,但如果结合日常使用场景来说,探陆更厚重的底盘动态、更稳定的车身姿态和更从容的动力输出,配合不输混动车型的变速箱平顺性,无论是开起来还是坐起来,日产探陆都能满足家人喜好的同时,也能迎合自己的坚持。
也许在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的当下,20至30万元级别的合资七座SUV并不能成为网络流量的焦点,但从消费者的选择来看,细分市场中依然留存着沉默的大多数。我相信像我一样为家人买车的朋友,不会忽视日产探陆的存在。
毕竟“买新不买旧”的心理是常态,作为我这样大家庭选车,它的产品力完全可以和丰田汉兰达、大众途昂这样已经成功的车型抗衡,而且日产汽车一直以来的品质,也说明它是值得消费者信赖的选择。另外丰田汉兰达虽终端有数万元优惠,但下个月内购买探陆,算上10000元置换补贴和3000抵17000元的定金膨胀,加起来已经是2.4万让利幅度,老车主还赠送保险,所以我也要好好盘算一下,是不是要趁着这波上市福利赶紧上车了。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