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减、谁不减,总量大
:最近几年来,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但是与全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数据显示,2020年,区域PM2.5年均浓度比全国高18微克/立方米,海河流域Ⅲ类以上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比全国低19.4个百分点究其原因,还是区域大气扩散条件差,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资源约束紧,环境压力大,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偏公,污染排放强度高,总量大因此,当前阶段,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仍是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
十四五期间,伴随着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污染减排更加要求科学,精准,谁减,谁不减,谁多减,谁少减是关键在日前出台的《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中,我市首次设置了单位GDP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和单位GDP水污染物排放强度两项导向性指标,旨在强化绿色发展导向,推动精准减污
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刘佳泓告诉记者,这两项指标的设置,也是经过试点实践,深思熟虑提出来的2020年,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静海区基于单位产值,单位税收污染物排放强度,开展了绩效评价,实施差异化管控,推动涉气企业精准减排,不仅提高了企业治理积极性,推动污染排放大幅削减,而且实现了税收显著增长特别是在2021年,我市以大气污染物为突破口,试行开展了工业园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排放强度监测评估工作,通过试行评估,完善了数据共享机制,排放强度核算方法,积累了评估经验做法从前期工作来看,用强度指标评价污染排放情况,有助于找准治理方向,深挖减排潜力,提升污染治理有效性和维护市场主体公平性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市将重点从加强排放强度指标监测评估和统筹构建排放强度控制制度体系两方面推动落实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在前期工业园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排放强度监测评估工作的基础上,2022年,将进一步扩展评估范围,评估指标,行政区域层面开展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排放强度监测评估,工业园区层面增加单位税收大气污染排放强度,水污染排放强度监测评估,同时逐步扩大参与评估的行业范围统筹制度衔接,分阶段建立实施基于排放总量控制,行业先进排污水平,环境容量控制的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探索实行碳排放,污染排放的强度和总量双评双控,稳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在大气污染重点行业探索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
,工信部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为2030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有害物质源头管控能力持续加强,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10%。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