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焦点网 - 专业财经新闻门户
当前位置: 时代焦点网 -> 产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中国式养老”要用好“人口老龄化红利”

发布时间:2021-10-21 14:04   来源:中新网   阅读量:6169   

人口老龄化是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社会所要应对的巨大挑战。而在中国,基于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的特点,这一挑战似乎更为严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中国式养老”要用好“人口老龄化红利”

近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卓越服务EMBA课程部、DBA课程部联合主办的卓越服务论坛(第七期)在上海成功举办。论坛以“中国式养老发展新机遇与新模式”为主题,聚焦养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与发展。

“老有所养”是亿万老年人的殷切期盼,也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64亿,约占总人口的18.7%,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到13.5%,接近深度老龄化水平。根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将突破3亿,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中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迅速增长的数据背后,是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如何解决中国社会的养老焦虑,“中国式养老”的出路又在何方?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就以“中国式养老:新挑战、新模式、新路径”为题发表演讲,并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用好‘人口老龄化红利’”这一观点。

汪泓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时代,以2020年的一组数据为例,中国独居和空巢老人数量已达到1.18亿,8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900万。如果10%的老人需要养老服务,则养老服务岗位最低将超过1180万个,养老服务需求增长明显。

但与此同时,中国式养老也面临严峻挑战,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未老先退所导致的“银发贫困”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汪泓看来,中国式养老面临五大新挑战。挑战一,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建立。目前中国仍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传统养老服务体系。多层次、立体化、智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建立。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呈现“橄榄型”的结构,养老机构的供给呈现“哑铃型”,体现在需求最大的中端养老机构存在缺口。

挑战二,养老保险融资过多依赖基本养老保险和现收现付的融资方式,第一支柱责任过重,“一支独大”的现象比较严重,结构性问题突出。

挑战三,养老产业发展面临体制性、观念性障碍。比如竞争行业与非竞争行业区分不明确,缺乏政府/市场介入的边界划分;比如民营机构在财政支持、土地使用等方面先天不足,与公办机构无法平等共同发展;比如管理上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局面。此外,对福利化养老、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误区、影响了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同时老年人重积累、轻消费的传统观念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消费增长。

挑战四,养老金融体系需进一步提升,监管力度应进一步加强。二三支柱发展滞后,养老金的充足性、可持续性存隐忧。商业银行参与度低,从储蓄向养老资产配置的转化渠道不畅。个人养老金体系亟待起步,监管体系亟需完善。

挑战五,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人才队伍“三高三低”,即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高,学历水平低、平均年龄高。

除了在外部寻求突破口之外,汪泓认为激发年轻老龄人口的活力与能力,用好“人口老龄化红利”或许可以另辟蹊径,为中国式养老提供全新的路径。

在汪泓看来,一个充满活力的老年人是一个“隐性的、潜在的、活跃的、高水平的、高质量的劳动力,如果用得好,完全可以缓解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像医生、教授、律师这样的专业人士”。

她指出,首先,激发年轻的老年人活力与能力,对社会财富的积累有好处,“因为他们的学识、他们的社会贡献,都可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继续发挥作用”。其次,年轻的老人是一个有钱、有力、有闲、有智慧的群体。这部分人群享受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见证了中国40年的变化,他们的个人财富逐步积累,也具备较好的支付能力,养老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更愿意尝试有尊严的养老生活,“这部分人群应该是养老市场瞄准的群体”。第三,用好“人口老龄化红利”对于社会敬老爱老的精神文明建设,城市的文化建设都能发挥积极作用,他们是体育健身市场、文艺古玩鉴赏市场上一支重要的消费力量和推进力量。最后,人口老龄化会反向促进老年健康服务业,包括老年保健、老年医疗、老年金融保险等银发产业的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学。

此外,汪泓还从养老金融的角度做了分析,她认为当下中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但目前中国三大支柱之间发展并不平衡: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支付压力逐渐增大;第二支柱企业和职业年金参加人数不到3000万人,规模较小、覆盖面窄、短期内提升困难;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十四五”的养老规划中,如何把中国的金融市场资产管理与中国养老体系的实际有机结合,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尽管中国养老保障起步较晚,经济水平城乡差距尚大,但汪泓还是对“中国式养老”充满信心。她说,从脱贫帮困、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随着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价值与生命质量,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灌输,相信今后中国养老理念会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式养老模式会迎来巨大进步。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