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控人是日籍?毛利率暴跌?放弃12英寸?有研硅的发展上限取决于这家参股公
硅片被誉为半导体工业的基石。
目前,日本信越化学公司等五大巨头完全垄断硅片市场,牢牢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因此,硅片领域也是进口替代的重要环节
不久前,一家名为优研半导体硅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递交了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即将登陆资本市场算是准上市公司,但这家公司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是其实际控制人方永义的日本国籍身份
日本籍朋友不远万里支持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这是剧本吗
第一,自古以来,华山就是路mdashmdash烧伤
硅研究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8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所的成立1995年在国内率先拉制出第一根8英寸硅单晶2006年在12英寸硅片领域实现技术突破,2010年开发出满足90纳米要求的12英寸硅片
虽然硅研究的技术在中国是领先的,但与国际同行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产量水平上基本上每年都是利大于弊
良品率也是制约中国硅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硅片的良品率低,成本高,售价高,无法从市场赚取足够的利润来支撑产品的迭代升级,从而陷入持续投入和亏损的怪圈
更何况在良品率提升之前,只有一条路可走否则只能看着自己和先进制造工艺的差距越来越远
以友彦硅业为例其12英寸硅片虽然在2006年实现了技术突破,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量产,技术还停留在理论层面
2014年,由于硅板块业务持续亏损,研究院将其硅板块资产从旗下上市公司研新材料剥离,后整合至研硅前身国泰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但研究院接手后,无力改变研究院的竞争态势即使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盈利,但截至2021年1月31日股改时,研究院仍累计亏损9262万元
同时,由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硅研核心生产基地北太平庄生产基地需要全部拆除,后期还将面临大量的购地和工厂支出。
另外,在当时的环境下,普遍认为有钱买不到东西,有研究所一个人在烧钱的困惑2017年底选择引入外战投资进行重组
最终,方永毅脱颖而出,成为2018年初研硅的实控人。
第二,方永毅确实把真金白银投资到硅片上了。
公开资料显示,方永毅,福建日籍华人,16岁赴日留学1998年硕士毕业后,他短暂地为别人工作了几个月,然后自己创业
2011年,方永一收购日本Rasa Industry的半导体回收处理部门后,成立了RS Technologies,并于2016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上市)
RS Technologies主要从事硅片的回收加工和销售客户使用的晶圆经过检验,去膜,抛光,清洗,检验等工艺处理后,返还给客户作为试片使用2014年与友彦硅业建立业务合作关系
最终,方永义和妻子李秀丽以微弱的股权优势获得了研硅51%的股权和控制权。
据风云统计,2018年至上市前,方永义累计现金投入超过10亿元,而油研硅业100%股权当时评估价格仅为4.5亿元在此次科创板上市中,友彦硅业拟募集的资金仅为10亿
虽然很多声音反复强调方老板的日本身份,但方老板用真金白银发展祖国硅片产业的决心还是值得肯定的本次发行前,方老板共控制研硅69.78%的股份
第三,研究院原班人马扛起R&D大旗
由于方永毅主要负责金主的角色,研硅的核心R&D团队依托于研究院原有的核心团队。
目前,硅研所共有张国虎,刘斌,颜志瑞,李耀东,吴志强,宁永多6名核心技术人员他们一毕业就加入了研究院及其相关公司
从R&D的努力来看,过去三年,一些研究硅公司在R&D的投资为1.57亿元,在同行中基本持平,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同志们可能会对这项R&D投资的绝对值嗤之以鼻,但过去三年累计的$沪硅业—U$的R&D投资只有3.41亿元。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如果单纯靠花钱就能解决,早就解决了另一方面,硅片公司一方面要追赶先进工艺,另一方面要忍受良品率爬坡过坎前的持续亏损,这也是重点烧钱区域,但不会体现在R&D层面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简单说一下国产化程度高的刻蚀设备用硅材料。
第四,用于蚀刻的硅材料国内唯一,明显不如行业龙头。
在芯片刻蚀的过程中,硅部分会逐渐被腐蚀变薄当硅部件的厚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需要更换新的硅部件,以保证刻蚀的均匀性因此,用于蚀刻设备的硅部件是晶圆制造蚀刻工艺的核心消耗品
但是,刻蚀设备用硅材料的市场规模并不大预计2021年全球蚀刻用硅材料年消费量约为2000吨,研究用硅产量为328.25吨,市场份额约为16%
沈工股份和友彦硅业是国内刻蚀设备用硅材料领域仅有的两家上市公司,年营收基本相当,也就是说市场份额基本相当,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刻蚀设备用硅材料的国产化程度确实不错。
可是,沈工股票的毛利率一直比研究硅高出20%左右尽管Research Silicon强调这与沈工股票所在地的电力和人力成本较低有关,但沈工股票覆盖的规模范围更广,它主要专注于毛利率更高的大规模业务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虽然research silicon的产品尺寸覆盖了11—19英寸,但各尺寸的具体销售情况并未透露仅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其已进入12英寸蚀刻设备零部件的国际主流制造商
2021年硅刻蚀设备研发用硅材料产能333.90吨/年,产量328.25吨,产能利用率98.31%,接近饱和本次上市拟融资3.57亿元新增产能204吨
动词 (verb的缩写)国内硅片行业的一个普通参与者
2008年以前,8英寸硅片是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主流硅片2008年,12英寸(300mm)硅片首次超过8英寸,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新趋势2021年,12英寸半导体晶圆全球出货面积占比近70%
上海硅业是中国硅片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目前已建成12英寸半导体晶圆30万片/月的生产能力2021年底累计出货量超过400万片,正在建设30万片/月的新产能
2021年底,Leon Micro实现了180万片12英寸半导体晶圆的年产能2021年12英寸晶圆营业收入1.65亿元,毛利亏损2874万元,净利润亏损3742万元,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虽然8英寸硅片的工艺落后于12英寸硅片,但具有成本优势2009年以来,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在25%—27%之前再加上国内替代的必要性,国内巨头也在扩大8寸硅片的产能
目前有硅研的半导体硅抛光片主要有6寸和8寸,这两个尺寸的总收入占当年抛光片收入的90%以上两种硅片产能约为15万片/月,募投项目将增加8英寸硅片产能10万片/月
2021年8寸抛光膜收入下滑也和拆迁有关8英寸硅抛光膜设备调试周期相对6英寸较长,客户验证周期相对较长目前,研硅搬迁前的41家主要客户中,已有39家通过认证
此外,由于厂区搬迁和产能攀升,2021年研硅半导体晶圆业务毛利率暴跌至13.81%,参考意义不大,也不是其盈利能力下降的标志目前硅片业务毛利一般在30%左右,比蚀刻用硅料低15%左右
目前硅研6—8寸抛光片的良率基本在90%以上,但横向比较意义不大,因为同行基本不公开这个数据。
整体来看,无论是现有产能还是计划中的产能扩张,半导体晶圆中研究硅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因此营收和利润规模并不高2021年营业收入8.64亿元,仅为上海硅业的35%
但由于业务发展的重点不在制造工艺更先进的12寸硅片上,因此无需承担之前的亏损,归母净利润为1.48亿元,基本接近上海硅业。
磨硅之前怕不怕。
不及物动词未来发展的上限其实要关注这个参股公司。
事实上,硅研究只是选择了一条更保守的道路。
2020年3月,研究院,RS Technologies,德州惠达共同出资成立山东优研爱思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德州惠达为德州市地方政府引导基金。
但尽管出资比例不同,三方股东仍以1:1:1的比例在股东大会上行使表决权,主要原因是达成了以下约定:
友彦硅业将通过山东友彦爱思发展满足28nm及以下工艺要求的12英寸硅片业务,而非独立发展12英寸硅片业务,
对于德州汇达持有的项目公司20%的股权,延思有权根据前述约定购买其中的10%,
德州辉达持有的项目公司另外40.02%股权,在山东油研爱思一期120万片/年生产线建成投产,经营效益良好,德州辉达拟出售时,油研硅业将行使优先购买权。
2021年6月,RS Technologies通过增资将上述股权转让给研硅。
在风云君看来,这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双赢发展方案对于研硅而言,12英寸硅片开发的不确定性由参股公司承担,亏损相对可控,有利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对稳定
另一方面,友彦硅业是参股公司12英寸硅片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花1块钱做10块钱,同时拥有未来优先购买德州汇达持有的山东优研爱思股权的选择权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招商引资,投资,产业升级,就业的两难问题要一起解决。
当然,风险和收益是匹配的因为不愿意承担所有的风险,如果未来山东友彦爱思的12寸硅片顺利,短期内投资收益会打折扣,长期来看收购其股权的成本更大
所以,决定未来硅研上限的,是目前持股仅19.99%的山东油研王牌,这也是大家要持续关注的重要一点。
标签
总的来说,国内半导体晶圆行业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研硅只是国内半导体晶圆行业的一个普通参与者。
但从它的成长轨迹也可以看出,能成为这样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并不容易。
此外,虽然半导体硅片生产领域的一些企业不断取得突破,但生产8英寸以上半导体硅片所需的设备几乎都需要进口。
这在行业龙头上海硅业也可见一斑其12英寸半导体晶圆生产线几乎所有设备都需要从国外进口
所以芯片产业链的国产替代是一场持久战,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赢一个选项。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